孩子活泼爱笑也可能是孤独症?孩子有这些表现,家长要警惕(免费筛查通道限时开放

2025年4月8日 11:06

 

何女士带着3岁的丹丹来到唯嘉儿科体检中心进行周岁体检。在发育行为评估环节,评估师发现丹丹与人完全没有眼神交流,这引起了评估师的警觉。随后,丹丹被转诊至发育行为儿科颜华教授处。经过颜教授的详细评估,丹丹被怀疑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(简称孤独症)

 

何女士无法接受这一诊断考虑。据她介绍,丹丹是个“小话痨”,平时活泼开朗,总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。在她眼中,自己的孩子怎么会是孤独症呢?

 

作为一名从医近三十年的发育行为儿科医生,在颜教授的门诊中,很多家长听到孩子(疑似)孤独症的诊断时,第一反应往往都是无法接受。“我的孩子这么爱笑,怎么可能是孤独症?!”“孩子才2岁,不会说话很正常,肯定不是孤独症!” 

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,我们邀请颜教授聊聊,家长如何尽早识别儿童孤独症的预警信号,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。

 

什么是儿童孤独症?

 

 

近年来,随着DSM-V 诊断标准的推广、诊断能力的提高,孤独症患病率明显上升。孤独症全称是孤独症谱系障碍(Autism Spectrum Disorder,ASD),又称自闭症,多数在3岁前起病。

 

它是一组以社会交往障碍、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。实际上,它不是一种疾病,而是一组/一类疾病的统称,病因尚不明确,可能与遗传因素、环境因素有关。

 

近年来,世界各国儿童ASD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,全球平均患病率约1%。美国CDC报道2021年患病率为2.27%(1/44),2023年患病率高达2.78%(1/36)。我国患病率约为1%,超1400万人患有ASD,其中14岁以下儿童约有300多万,男女患病比为4:1。

 

ASD不再是罕见病,位列儿童精神残疾首位。

 

孤独症表现千差万别

 

“社牛”“社恐”都有可能

 

 

很多人误以为孤独症的孩子都是“不爱说话”的“社恐”,但实际上,孤独症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,功能水平也各不相同。有的孩子可能沉默寡言、不善交流,而另一些孩子却可能滔滔不绝,甚至被形容为“社牛”;有的孩子完全回避眼神接触,而有的却会一直盯着人看;有的孩子无法指认图片,但有的却能背诵整本书……这些看似矛盾的表现,其实都可能出现在ASD孩子身上。 

社会交往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之一。典型的孤独症完全没有社交动机,有些高功能孤独症有社交意愿但社会交往方式方法不得当,比如声调、表情不恰当,对他人想法及感受无法理解或理解不恰当,无法看懂他人的面部表情、读懂玩笑话或潜台词,无法与他人良性互动等。

 

社会交往障碍会对孩子造成社会功能损害,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。此外,由于社交动机缺乏、不足或不恰当,会伴随语言和交流性语言问题,如语言发育迟缓、语言倒退、语言运用能力不足等。

 

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也是孤独症的重要表现。孤独症儿童往往对某些特定事物表现出强烈兴趣,比如车轮、风扇、数字或某种玩具,但对其他事物则毫无兴趣。他们还可能表现出重复刻板的行为,比如反复拍手、旋转物品,或者坚持固定的日常程序,一旦被打乱就会情绪失控。

 

除了核心症状外,孤独症儿童还可能表现出以下特点:

 

情绪和行为异常:部分孩子可能情绪不稳定,容易焦虑、发脾气,甚至出现自伤行为。

 

认知发展不平衡:一些孩子在音乐、机械记忆或计算能力方面可能表现出超常能力。

 

一岁以内有些异常行为

 

可能是预警信号

 

 

孤独症的表现是随着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,不同年龄阶段表现有所不同。针对1岁以内的小宝贝,很多机构和学者总结出来一些筛查预警征象,具体如下:

 

眼神接触差,尤其是与妈妈或其他带养人没有眼神接触、对视很少或者时间偏短。

 

⏩ 对声音反应迟钝,对名字呼唤无反应。

 

⏩ 不爱玩互动游戏,如不爱跟妈妈玩“躲猫猫”“大眼瞪小眼”等游戏。

 

⏩ 注视物体的兴趣强于注视人的兴趣,如不喜欢看妈妈的脸,更喜欢看自己的手或眼前的物品。

 缺乏手指指示:不会用手指指向感兴趣的东西。

 

⏩ 语言发育迟缓:反复的咿呀发声少,语言前期如2-3月龄元音如“a、o、ao”、6月龄后辅音+元音如“ma、da、ba、dai”等发音少。

 

⏩ 极端的气质与行为,一种是特别容易哭闹、特别难安抚(不好带);另一种是过于安静,完全不需要家长的陪伴(很乖好带)

 

⏩ 快乐情绪的分享和互动性表达的缺乏,如很高兴时不会主动看妈妈(带养人),或冲妈妈(带养人)笑等。

 

一至三岁

 

语言发育迟缓尤其要重视

 

 

一至三岁的孤独症孩子,多以语言发育迟缓为主要表现,很多家长疑惑,如何与单纯的说话晚进行区分呢?其实,单纯说话晚的孩子虽然暂时还没有发声性语言或语言结构较为简单,但是他的语言理解能力很好,有社交能力,能听懂并执行家长或他人的语言指令。而孤独症孩子的语言发育迟缓则不同,具体表现为:

 

听不懂言语指令,对语言反应少,不理睬他人说话,以至于家长可能怀疑孩子听力有问题,没有咿咿呀呀学语。

 

⏩ 出现语言倒退,即以前会说的话现在不会说了或者不说了,或表达能力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。

 

⏩ 不会用姿势性语言如点头摇头表达需求,没有或少有指物动作出现。

 

 与家人目光对视少,没有共同关注,没有模仿行为,与家人没有展示(即常说的“显摆劲”,比如完成拼搭积木会很自豪地显摆给妈妈看),没有分享(不会主动把玩具或好吃的分享给别人或听指令分享)

 

 伴随有重复动作(如看手、转圈、摇晃等),或重复行为(如反复按开关、撕纸、看电视广告、天气预报、听同一首歌)等。

 

颜教授希望,通过以上分享,一方面是想让家长重视ASD的早期表现,尽早评估,及时开始专业干预;另一方面是告诉家长,不要过度焦虑,“对号入座“,不要仅通过某个单一行为,就认为孩子可能是ASD了。

 

蓝色关爱月·为星星点灯

 

孤独症公益关爱行动

 

 

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关注日,唯嘉儿科发起「蓝色关爱月」特别行动,用专业与爱心为"星孩"点亮成长之路。

 

📅 活动时间2023年4月1日-4月30日

 

大暖心福利:

1️⃣ 专家义诊免挂号费

  • 发育行为儿科专家团队面对面咨询(提前1天预约)

 

2️⃣ 0元公益筛查评估

  • 孤独症谱系障碍筛查量表评估

  • 儿童感统能力量表评估

     

💙 活动对象

  • 确诊或疑似孤独症儿童(1-6岁,语言发育迟缓、社会交往障碍、兴趣狭窄、重复刻板行为)

     

📊 为什么要重视早期筛查?

  • 我国每100名儿童就有1例孤独症谱系障碍

  • 3岁前干预效果可提升50%

  • 早期干预每年可节省10万元后期康复费用

     

📣 立即行动

  • 扫描以下医生助理二维码提前1天预约

  • 客服热线:400-965-2766

 

写给孤独症孩子家长的

 

应对思路

 

 

当孩子考虑或确诊孤独症时,许多家长往往会陷入慌乱,不知所措。为了帮助家长们快速调整心态,科学应对,颜教授为大家梳理了以下四条应对思路。希望这些思路能帮助家长们告别慌乱,积极行动起来。需要强调的是,这些思路并非具体的干预方法,孤独症的干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,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。

 

✅ 全面了解孩子的发育水平

考虑或确诊后,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整体发育水平,学会读懂相关发育评估报告。除了社交和语言问题外,孩子可能还存在其他功能区域的发育迟缓。在就诊时,医生会通过问诊、查体以及各类筛查/诊断性量表进行全面评估。家长需要认真倾听医生的讲解,对自己孩子的发育情况和主要问题做到心中有数,为后续的干预提供支持和配合。

 

✅ 关注孩子的基础功能发育

除了社交和语言问题,家长还应关注孩子的认知行为、口腔功能、视听注意、感知觉(感统)等发育水平。这些基础功能的发育情况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语言和社交能力,因此需全面排查,确保没有遗漏任何可能的干预方向。

 

✅ 明确诊断与干预计划

孤独症的诊断是一个“系统工程”,可能需要多次就诊。在这个过程中,家长一定要保持耐心,积极配合医生。与医生充分沟通,明确孩子目前的核心问题和需要干预的重点内容。最好能制定一份近期干预计划,并在干预一段时间后进行阶段性评估,检验干预效果,根据情况调整下一步计划。

 

 考虑病因学检查

家长还需要了解孩子是否需要进行病因学检查,如头颅核磁共振、脑电图、基因检测、遗传代谢检查等。这些检查有助于查找病因,为后续治疗提供方向。虽然孤独症的病因复杂,但明确病因可能为干预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。

 

孤独症是一种全生命周期的疾病,随着年龄增长,孩子的社交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,情绪问题也可能更加严重。因此,考虑或确诊后一定要尽早开始干预。持之以恒的恰当教育训练和行为干预,是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社会功能的最有效方法。家长的积极行动和科学干预,将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
 

4月,一起为星星的孩子点灯

 
 
 
 
 
 

每一颗星星都值得被看见,
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值得欢呼。
这个4月,唯嘉儿科与您一起,
用专业与爱,点亮特殊孩子的成长星空。

 

① 参与方式:评论并转发此推文至朋友圈,带上话题:4月,一起为星星的孩子点灯。

 

② 福利内容:成功参与者将获得1次专注力提升体验课/感统体验课(二选一)。

 

③ 领取福利:发文后,将朋友圈截图发送至下方健康管家微信预约体验时间!

④ 特别说明:数量有限,先到先得!